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文言文教学终极目标:读懂文化密码

发表日期:2016-11-3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多简单地停留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段意把握等浅层次阅读。但是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无一不是流传千秋、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家经典,文本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无一不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的一个范本。何况现行教材文本注释多补遗了学生知识的空白,学生理解文本较易。
        因此,文言文教学首要目标,要走向“读懂”,也就是在多样化的朗读中,破解文言文背后文化的密码,人物的文化精神、审美价值的文化意象,从而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实现深层次阅读——经典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下面以八年级文言文的主体写景游记类散文为例,论述其“读”与“懂”的维度。
        一、在品读中,读懂字词的韵味。
       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语言样式,如同诗歌那样“以简代繁,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
像《小石潭记》中的“伐竹取道”,字面意思是“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学生轻而易举便可理解。但是“伐”、“取”,外涵作者探访山水之意,发现小石潭的不易;“竹”、“道”,与“伐”、“取”相应,内涵小石潭地处偏远,两相映衬不难发现作者被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愤懑之情的行径。又如《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一个“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一个“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用拟人的手法,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如此,捕捉文本中诗性化的语言进行品读,既可在想象中理解字词之意,想象中字词发散的画面,更能学会遣词造句,锤炼词语,养成语言简练的习惯。
        二、在辩读中,读懂写作的艺术。
        文言文中的写景游记类散文,句式多对仗工整,常用对偶、排比、对比等修辞,采用骈散结合的方式,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晰可见。
        为此,可采取辩读活动,使学生读懂文章写作艺术。像《记承天诗夜游》,余映潮老师就曾这样设计: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还可分为四个部分。经过学生的变形朗读,学生会发现两分法,角度是先叙事后抒情;三分法,角度是先记叙再描写最后抒情;四分法,角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起承转合。这样,学生在辩读中碰撞不仅会养成发散性思维方式,而且会习得写景游记文常见写作方法——叙事抒情。
        又如《岳阳楼记》,第3、4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整体上形成景物鲜明的一暗一明、一阴一晴和情感一悲一喜的对比;前者极力渲染“悲”的情感,表现迁客骚人“以己悲”,后者尽力渲染“喜”的气氛,凸显迁客骚人“以物喜”。 对此,可采取段落对比变式、句子对比变式、词语对比变式等形式,使得学生不仅感知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而且学会锤炼词语的习惯。同时可以追问两段的写景、抒情,与上文有何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先总后分,巧妙过渡;与后文的议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体会到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思想境界的对比,引发作者的胸襟和抱负。如此,学生自然习得写景游记类散文的常见技法——写景抒情议论。
         三、在悟读中,读懂作者的情怀。
       古语云:文以载道,文如其人。所以说阅读经典,实际上就是与历史名人的精神交流,沐浴精神成长的力量,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言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
         像《岳阳楼记》滕子京虽“谪守巴陵郡”,“越明年”其治下却呈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太平盛世。文本对其无一字赞誉,却字字珠玑点赞。“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感叹一反问,范仲淹感慨当世“古仁人”了了,却又在字里行间以古仁人自比,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博大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对朋友滕子京的盛赞和共勉等等思想内涵一览无遗。
        为此,滕子京句可引导学生,在一低沉一高昂的对比朗读中,感悟滕子京困境中仍为民而奋发精进。范仲淹句,可设计追问:“斯人”是何种人?“吾谁与归”的潜台词是何?适时补遗滕子京、范仲淹当时的处境。这样,学生会感悟到: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同样被贬仍就保持着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的情谊,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以天下为己任。
        一个“读”,一个“懂”,在对话中“文”、“言”的文化密码——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精神便潜滋暗长,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