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不妨陪孩子们读读课文

发表日期:2016-12-4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我似乎愈来愈不怎么会上语文课了,看上去效率提高上去了,就是没有了那份语文味。孩子们在底下要么默记,要么在做笔记,整个课堂好像游离于文本之外。

也许上天巧合,恰恰今儿的多媒体不怎么给力,我想,怎么会这样呢?话又说回来,不妨上上裸课,找找过去的感觉。曾经,多媒体没有广泛使用,自己与孩子一起走进文本,慢慢品味文章的真谛,那种惬意至今依旧历历在目。当下,我们似乎在支离破碎的知识面前手忙脚乱,完全忘记了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么进行下去。

语文,没有什么诀窍,无非是读读、写写、说说、背背。一旦孩子的文学素养积淀到一定的高度,自然能够一马平川,享受语文世界的无限遐思与快乐。我喜欢静下心来读点书,更愿意敲击文字来书写平淡人生,没想到,渐渐地,平淡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于漪老师回忆当年语文课堂,没有多少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老师朗诵的情景。我们现在习惯于听多媒体里的朗诵,老师能够放下身段朗诵似乎愈来愈少了。也许有人说,如今的课堂不是强调教师少讲,学生多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想,并不尽然,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其渐渐地找到感觉,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什么样的形式,更需要在文本对话中寻找真谛,这样的文本阅读是不可忽缺的。

深度阅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什么文章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恐怕很难提升其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在于让孩子慢慢品读文本,从中追寻人生,渐渐地,自己能够用心感应四时之不同,进而培养其独立人格。

可悲的是,现在许多人宁愿写书也不愿意读书,不为别的,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不了生活的快意,而是在畅意表达中真正做到灵魂的洗礼。我认为,不读书,就不要写什么文章,就像一个人,想要得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就需要在顶礼膜拜中不断修行。也许有人特别奇怪,有些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拜佛上西天,不为别的,就是希望在修行的过程找回失去已久的灵魂。

语文课本来应该是一种修行,不仅仅单纯传授知识,而应该在快意交流中碰撞出智慧来。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课文本来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不能够由一篇文章演绎出更多的书籍,开阔视野,只会照本宣科,到头来,学生又能说出多少玩意呢?上语文课,你有做不完的事儿,殊不知,一言一行都是教育,并不完全在意到底传授了多少知识。为什么如来佛祖讲到得意处,不由会意一笑,不就是知识的学习有时无需言传就能够彼此心灵相通。有人说得好,等到你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学生到底是什么水平就不言而喻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之所以索然寡味,说到底依旧是把一篇篇文章肢解下来,看上去学了许多,到底能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恐怕就很难说了。

我决定让这一堂语文课在慢慢品读中度过,看到什么不解之处,稍加点拨,竟然能够收到意外的妙处。事实上,孩子们渴望老师陪着他们一起读书,而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读着,到底读出了啥滋味,恐怕也很难说清楚。肚子里没有墨水,你能够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读书与行走,这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终生行为姿势,只要一路耕耘下去,我们迟早能够找到新的天地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与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来到季羡林先生的世界,看看燕园里那多灾多难的古藤萝,在慢慢品读中,更加了解到先生当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写这篇看似平淡却又意义深远的文章。

读书人不在于解决多少知识难题,而在于在品读中找到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如果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我们的孩子很难理解为什么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在品读《幽径悲剧》之前,我讲述了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并推荐孩子们阅读季羡林老先生写的《牛棚杂忆》和巴金老人写的《随想录》。我想,如果不能够了解写作背景,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够理解作者在写文章时犹犹豫豫、吞吞吐吐的言词呢?燕园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季羡林老先生不是来回多少趟了,然而,真正让其热爱生命的恰恰是那多灾多难的古藤萝。

也许乡村的孩子懂的东西不多,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欣赏紫藤萝瀑布样式的画面,特地告诉他们,在我们这儿幼儿园就有紫藤萝,每年春天,不妨走进去看看,美丽的生命会让一个人拥有无限力量。事实上,季羡林刚开始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古藤萝,而是在反反复复叙说那幽远的小路。不用多说,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不就是多年的小心翼翼,如这弯弯曲曲的校园小路,此等心境又有几人能知呢?

殊不知,同样写紫藤萝,宗璞女士笔下的《紫藤萝瀑布》就直接多了,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到季羡林先生当时的心境,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背负由自己性格制造的十字架。历史从来都是曲折多变的,文章中的我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一个看上去没有出息的人。然而,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绝不会忽略草木之情,在洗尽铅华之后,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反而可以让生命的每一天变得更加有意义。宗璞女士写出来的藤萝竟然奇迹般的复活,一朵朵小花簇拥在一起,承载着生命的气息,让一个生活出现困境的人看到生命前行的希望。而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古藤萝没有回春的迹象,像吊死鬼一般,让人毛骨悚然。当然了,没有人在意一棵古藤,但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恰恰能够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季羡林之所以写得悲剧气氛特浓,又何尝不与自身的遭遇有极大关系呢?

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如果我们在语文的世界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一味地肢解知识,又怎么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季羡林老先生呢?读季羡林的文章,我觉得不敢高声语,只愿意在孤灯下慢慢品读,如果身心烦躁,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读到更深的味道。

我觉得大家的文章可能没有多少华丽辞藻,就像泡茶一样,看上去有一点点温度,但没有多少底色。等到两三回读下来,渐渐有了绿意,你才能够品出一点味道来。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妙玉泡茶,俗人只能牛饮,雅趣之人才愿意抿一小口,在遐想的天空找到茶与道的最美融合。

季羡林的文章之所以如火纯青,不在意到底需要多少文字来表达,而是随着思绪的酝酿与勃发,慢慢归结到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上来了。《幽径悲剧》如果不写出来,可能没有人知道燕园还有这样的小路,但季羡林并没有给这个伤心之所添上一笔亮色,宁愿背负这个十字架,永远的走下去。

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戴着锁链跳舞,只不过在背负十字架的同时别忘了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如果我们能够读出这样的味道,语文教师才算找到了知音。

一字一句,字字留心,句句传情,与孩子们在一起,我终于找回了语文真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