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孩子少年老成到底意味着什么?

发表日期:2017-4-14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孩子少年老成到底意味着什么?

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其话语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的国家想要继续发展,年轻人的青春锐气显得异常重要。

古语有云,老成谋国,可以说,想要治理一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当然需要“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人们经常在传颂甘罗如何的聪明,康熙皇帝小时候如何神奇,无非告诉世人,一个孩子,只要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完全可以干出伟大的事业。自古英雄出少年,难怪梁启超先生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原因就在于年轻人不完全拘泥什么样的经验主义,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干。少年老成,恰恰是一个民族不应该看到的,为啥呢,人生在世,如果从小就学会了人情世故,试问,又怎么可能在开创事业上真正拥有创造力、想象力呢?

人生天地间,总得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气概,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另辟蹊径,走出一番天地来。我发现,一个人的成长啥时才会少年老成,就在于过分迷信于经验,忽略了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肯动脑筋,一定能够想出办法解决问题。马云先生认为,读书多少与一个人的成功没有太大的关系,我想,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试问,如果读的书愈多,一个人愈能成功,那么,世人是不是要整日里躲在书斋里呢?

书不一定读得愈多,自己愈能够走出一番天地来。生活中,一个人如何读书才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老是读死书,不知道学以致用,恐怕读再多的书也未必有用。苏轼先生读书就不喜欢按部就班地死读书,喜欢几本书一定来,就像一个出色的将军,面临几路敌人,自己想办法来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学问不知不觉就涨上来了。

伟大的人士,他们未必读多少书,而是悟性特别高。正如汉代的张良,他游走在英雄们之间,发现,自己提出的许多谋略,只有刘邦先生听得懂,别人如坠云中,没办法透彻领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在于一个人的悟性到底如何,而不是读了多少书。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他们之所以愿意教而化之,就在于让一部分不明事理的人变得世故起来,显然是愚民的一种方式。

少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如果我们任其读死书,没办法提升思维力与想象力,试问,又怎么可能在未来的事业中干出成绩来呢?人生如水,应该不拘泥于什么套路,而是咬定青松不放松,想尽办法来改变人世间的种种弊端,就算流血、流汗,又有什么关系呢?改革,不需要年轻人世故,而是有着创造新生活方式的爆发力。

少年老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可能会干什么事儿都四平八稳,不需要担心走得太远,自己跌得更加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少未更事的年轻人,如果思维力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而是在按部就班地接受知识,反而不能够大胆突破,最终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怎么理想的。

尽管有老成可以谋国的说法,但是,在社会复杂多变面前,我们更需要的是革新之力。革新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才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我们不需要一些世故者,他们看上去八面玲珑,实际上却是在用城府不堪的别人经验来制造枷锁,乃至于在困境面前自怨自艾,想来不也是人生一大悲哀吗?

我喜欢读书的孩子,但绝不喜欢读死书的孩子。当下的学校教育,我觉得不是在培养一个孩子的创造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只是在声嘶力竭地灌输所谓的知识。从知识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不要以为只要把知识掌握了,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我认为知识的学习从来都没有止境,只有真正意义上把知识的学习当作长期的过程,才有可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发展自身的素质。试问,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一些难题,如果把解决问题的方式仅仅局限于过去学校内所学的一切,可以说,只能是失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学习面前,我们千万不能够僵化、固化,而应该让知识学习如泉水一般源远流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孩子想要摆脱少年老成的悲剧,我想,只有让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如婴儿看世界般充满着好奇,最终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至高境界。

少年老成之所以成了一个孩子成长的悲哀,我想与大人的言传身教有直接联系。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说的是小马要过河,小松鼠不答应,问之,说自己的小伙伴前几天刚刚淹死,回过头来再问问,老牛伯伯,人家却不以为然。只有小马的妈妈说得对,别人怎么说不重要,有时不妨自己去试试。小孩子就应该大胆尝试,而我们却在不断地说“不”,生怕孩子会受到一点点委屈和挫折。不要责怪我们大人,当下独生子女依旧占据很大的比例,四五个人为着一个孩子,很显然在其生活中,只要遇到一点点风险,又有谁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大胆尝试呢?

一些孩子从表面上看是所谓的少年老成,殊不知,真正从本质上分析,不过是胆小怕事而已。我想,为啥孩子循规蹈矩,原因就在于生活中,大人生怕孩子走弯路,存在危险,老是设置一些框框,目的就是希望其能够更好地走过自己的人生。

周国平先生说得好,学校本来就是一个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然而,我们的教育似乎走向了极端,只要孩子犯了一点错误,立马大动干戈,似乎天要塌下来一般。大人不妨换位思考,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人活着就不能犯错误,更何况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会常常因为自身的鲁莽而干一些蠢事吗?“吃一堑,长一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磕磕碰碰,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只要不断总结,往往会得到一些自以为是的教训。“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的失败教训常常会主宰其未来的走向,如果我们不能够客观进行分析,就有可能在生活与工作中背负经验主义十字架,这样的人常常成为改变的阻力,很难变成时代的变革主力军。

如果我们从小就陪样孩子如何的世故,不知道创造性地工作与学习,试问,又怎么可能在未来变革的时代如鱼得水般呢?世界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一切放在那里,可以说,人类的认识有限,很难弄清楚真理的全部,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认识,又怎么可能看清整个世界呢?

读书、学习,不能够忽略自我反省,如果少年没有了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只知道躲在一边,战战兢兢,老是觉得天要塌下来。等到别人另辟蹊径,干出一番事业,不知是嫉妒还是羡慕呢?

莱特兄弟在大胆地进行飞机试验,人们却在旁边看笑话,人家没有上天,在一边笑着说,上不去,等到飞上了天,又在叫嚣着下不来。如果莱特兄弟没有不怕失败的精神,又怎么可能走出伟大的人生呢?

事在人为,我认为,孩子少年老成就意味着可能会在经验的藩篱中不能自拔,反而失去了进取之心,想来不是人间的一大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