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师生之间岂能缺失公正、公平之心?

发表日期:2017-5-10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师生之间岂能缺失公正、公平之心?

“爱恨孩子到底要不要摆在脸上?”在闲谈中有人问道。

我不由一愣,可能是见怪不怪的缘故,已经很难搞清楚,在平日的工作中,自己到底有没有把爱恨孩子放在脸上。教育就是奇怪,许多细节,如果反刍式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多多。只要我们认真考究一下,反而能够提升自我修养。

在教育者眼中,好恶之心往往很难把握一个度,尤其是在情绪烦躁之时,难免会失控,让喜怒哀乐任意性发挥,说不定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关键就在于理性控制。我想,好恶之心人皆有之,真正能够伸缩自如,还需要从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磨练,否则,为情绪所左右,难免会好心办坏事。

不是有一些教育者,他们心底特别爱着孩子们,可惜的是,没办法控制好情绪,难免会爱之愈切,恨铁不成钢。等到悲剧发生了,再想着补救,有时只能呜呼哀哉了。人活着,难免有情绪急躁之时,尤其是在当下整个社会都在追求急功近利的环境下,我们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情绪化做事。孩子的教育本来就像长跑一样,急不得,也慢不得,然而,社会的高速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一个人恨不得一天二十五小时干事儿。孩子不再注重个性差异,似乎一个个都是天资聪慧,人人都应该在金字塔尖欣赏世界美丽风景。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像陷入到忙乱的漩涡中,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孩子的成长本来就应该符合天性自然而然的增长知识,培养智慧,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向着一步登天、一口吞大饼违背规律中滑落。杜威明确表示教育即自然、即生活,如果违背了规律,缺乏生活气息,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会落空。教师愈是着急,愈是不能理性看待孩子成长,最终带来的恰恰是师生关系的紧张恶化。

有人会说:“孔夫子当年教育弟子时,不也是好恶之心溢于言表吗?”话没有错,孔夫子可以凭着个人的好恶来评判弟子,无拘无束,没有多少规矩可以舒服。先生喜欢颜回,在弟子离开人世时不免长哭不已,看到宰予大白天睡觉,毫不留情面,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之类的话来。孔夫子说话给人的印象似乎特别随意,殊不知,如果你读完整部《论语》就会发现,一切并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从总体上进行系统分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地修心养性,绝不是浑浑噩噩地任凭情绪所左右,等到了七十岁时,才可以从心所欲,不再破坏规矩。

人的修心养性的关键就在于知书达理,而不是恣意妄为,如果我们仅仅探讨教师对孩子的好恶之心到底要不要溢于言表,而不从一个人的内在德性去思考,恐怕再怎么样的注重情绪控制,都很难做到随性所欲。康德认为一个人在世间行走,一方面要仰望星空,另一方面就应该维系内在的德性。德性,我想就是内在的道德法则,而不是凭着情绪随意怎么干。

教师好恶之心到底要不要表达出来,我想,追根溯源,实质上不是什么问题,而在于内心深处到底有没有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许多教师,他们之所以没有控制好情绪,关键就在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只要成绩好的,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宽容,相反,就会特别讨厌,哪怕一点点小事,都会大发雷霆,似乎天要塌下来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公正、公平是底线,如果你没有一颗公正的心,哪怕把想法掩藏得再深,恐怕也未必能够得到孩子的支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希望得到大人公正对待,只要我们的教师一视同仁,才能够在师生关系上真正做到和谐相处。

不要以为孩子们没有任何想法,一个老师,如果能够平等对待,往往会从心底就不会让情绪失控,就算说了几句比较难听的话,未必会让孩子得到什么伤害。窦桂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孩子如果喜欢一个老师,无论老师说什么,孩子都会听,假如不喜欢一个老师,就算老师说的是正确的,孩子也未必接受。孩子的教育,不在于脸上是否表现出好恶,而在于心底到底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关注每个人的成长。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她从心底特别喜欢英语老师,尽管时不时会接受英语老师的责骂,但是事后想想,都特别在理。等过了一段时间,英语老师认为其表现特别好,没有再找过去,没想到,孩子反过来找老师,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老师的责骂,反而浑身上下不舒服。事实上,孩子与老师相处,只要心中真正的愿意呵护每个孩子,就会发自心底地去关注孩子的一点一滴。教师公正地批评几句,孩子未必会心底不高兴,反而会觉得老师的批评是一种爱。

读《论语》,你就会发现,孔夫子与弟子之间的交流是平和与自由的,而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尽管宰予被孔夫子骂成朽木、粪土之墙,但在争论礼仪时,师徒俩并没有需要学生必须屈服于夫子。这样的另类学生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责骂而定性,照样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享受后人的顶礼膜拜。

最能体现夫子与弟子和睦相处的一段,就是相互之间谈论自己的志向,这位可爱的夫子并没有强调一个人到底如何才算是志存高远,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师生之间,并不像后世所强化的师道尊严那样,在学术面前更需要自由平等,大胆谈论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宰予就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孔夫子并没有因为一件事(大白天睡觉)而彻底否定其成才的可能性,否则,又怎么可能与其谈论礼仪到底应该如何才算合适呢?

许多教师之所以存在对待孩子到底好恶之心要不要放在脸上,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没有深入思考,好恶之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果没有从德性上去自我反思,就算好恶之心深藏不露,恐怕在师生相处过程中,迟早会情绪爆发,到时就算再怎么忍耐,都无济于事。不要以为一些错误教育行为的制造者本来就没有理性,关键就在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失衡,不能够正确、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试问,又怎么可能不被情绪冲昏头脑呢?

人的心术不正,只把孩子当作考高分的机器,试想想,就算嘴里说着如何的爱孩子们,可真正做的又会如何呢?一方面,我们会抱怨孩子们不怎么省心,另一方面会时不时被情绪左右了行为。不是有许多教育事故,孩子们受到了伤害,老师说不定还会特别委屈,说什么如此做在于心急,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我想,教师无需为到底要不要把对孩子的好恶之心表现在脸上而苦恼,只要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公正、公平、客观对待每个孩子,如果坚持一碗水端平,就算稍微责骂几句,根本不要担惊受怕,说不定,孩子们会特别感激,说你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

学生、家长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我们能够不断修心养性,多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及时反思一天的言行是否妥当,又何必担忧好恶之心是否要表现在脸上呢?

到时再怎么“色难”的教育行为,也会变得“容易”起来,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与孔夫子一样的儒家大师,学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