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黄天中:从使者到师者

发表日期:2018-6-8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50多年前,黄天中在金门当兵,几公里外就是厦门。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在大陆开展自己的事业,会在厦门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两岸好比是兄弟……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后代,都要一家亲。”

1983 年,黄天中和外婆在香港相见。“在外婆的眼里,我已经变成了没有妈的孩子,而在我的心里,年迈的外婆是再也无法与爱女相见的母亲。”

1986年,中美双方合作的MBA开学典礼。

黄天中设在厦门的办公室,离金门岛很近。

站在窗前,眺望大海。不远处,海天一线,金门岛的轮廓清晰可见。

50多年前,因为台湾大学毕业生都有服兵役的义务,黄天中在金门当兵,官阶少尉,是黄教官;后来,他在美国成为黄校长;今天,他又在大陆办教育,是黄教授。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机遇,多彩多姿。”黄天中笑言。

黄天中生在江西,长在台湾,在美国求学与工作,成为大学校长。在两岸还没有“三通”的年代,他借助美籍华人的便利身份,在两岸来回奔走,多次接触两岸领导人,是两岸关系解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1985年,他克难前行,当起教育的“使者”,是首批从美国向中国大陆引入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人之一。

2002年,黄天中开始担任国务院侨办直属华侨大学的海外董事,同时还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他又正式担任华侨大学生涯规划研究所所长,他说,这是“自己第二个春天的开始”。

如今,他已78岁高龄,但他不愿稍歇。

“请再给我20年!我还要教20年书,我要见证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教育中崛起!”

黄天中依然有梦。

“中儿,生气不如争气”

1958年8月10日,是当年台湾大学联考的发榜日。

那一夜,黄天中听完广播后,得知自己落榜了。在现场确认之后,他失落懊恼地回到家中。

饭桌上,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旁边放着母亲留下的字条,上面写着:“中儿,生气不如争气。”

这让黄天中至今感怀:“这是母亲给我最大的礼物。”

母亲的鼓励让黄天中走出迷茫,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他又参加了台湾的军校联考,进入台湾陆军兵工学院(现为台湾中正理工学院)。这所军中大学免交学杂费用,这对家境贫寒的黄天中来说,不失为一条稳定的出路。

然而这条出路也并不顺利。考入陆军兵工学院之后,读了电机专业,黄天中发现自己对工科提不起兴趣,这种不适应变成了痛苦,最后,因学业总成绩未达及格标准,黄天中惨遭退学。

黄天中又通过转学考试来到淡江大学数学系。安定下来后,他发现自己也不是学数学的“料”,又申请转到英文系,最终成为淡江大学外文系的学生。

1965年,淡江大学毕业后,经大学期间做导游时认识的美国友人介绍,黄天中来到美国,最初到加州,在农场做蒜头工人。一年多后,他凑齐学费,进入美国乔治亚州摩塞尔大学攻读硕士。来到学校后,他却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以旁听生的身份被录取。

一而再再而三的波折,黄天中又一次陷入懊恼与徘徊中。

重重压力之下,母亲的话又在耳边响起:“中儿,生气不如争气。”

他振作精神。在摩塞尔大学,他利用寒暑假所有时间补修学分,并通过校方考核,终于在第三学期结束了旁听生的日子,获得学校6000美元的奖学金,最终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

此后,黄天中的人生终于走上正轨。1984年,在好友台湾铭传大学校长李铨的推荐下,黄天中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任副校长。1994年,黄天中应聘到苗栗亲民工商专科学校(现在亚太技术创意学院)担任校长。1997年,经过激烈的竞争,黄天中成为阿姆斯壮大学的校长,也是这所学校的首位华裔校长。

“没有美元也要引入MBA”

上世纪80年代,黄天中办成了一件大事,就是“没有美元也要引入MBA”。

MBA诞生于美国,它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为美国经济发展奇迹立下汗马功劳。

彼时,中国大陆已经实行改革开放,黄天中敏锐地意识到,大陆的经济起飞,离不开专业的人才。

1985年,时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的黄天中向大陆有关部门介绍了MBA的办学优势,提出欲将这一教育模式引入大陆的设想。这立即引起有关部门的极大兴趣。在那个人才匮乏、求贤若渴的年代,黄天中所介绍的信息,无疑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但事情要真正“落地”,并不简单。当年,在黄天中的牵线之下,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沃克(Dr.J.Walker)校长率领校方代表团飞抵中国,就中美MBA合作项目进行会商,双方的谈判却很快陷入僵局。

原来,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当时的教育政策之间,有着诸多分歧。比如,让美国人到中国来办学,发美国文凭,算不算“教育侵略”?中国国家的“教育主权”何在?会不会形成所谓的“全盘西化”?在当时,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

还有更直接的原因。美国大学的学费及教师工资、来往中国的交通费用等,要用美元支付。当时国内外汇奇缺,承办此事务的政府部门表示,根本拿不出所需的美元。

面对种种障碍,美方的热情陡然受挫,甚至有人准备中止谈判,飞返美国。

夹在中间的黄天中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措手不及。他后来在书中这样回忆这段经历:“从道理上讲,我由衷地理解Walker校长以及美方代表的坚持,按照他们在美国的成长背景和工作习惯,他们当时几乎毫无理解或认可中方观点的余地;另一方面,我和中方同胞同文化、同种血缘,从感情上说,我特别能体会中方代表的问题所在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气不如争气”,母亲的话言犹在耳,黄天中开始积极想办法。

黄天中决定以请美国学生到中国来旅游研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他与美国的一些大学联系,以“Discovery China”(探索中国)为主题组织学生到中国旅游,每人收取999美元。首期组织了70多人,这样就有了7万多美元,黄天中用这笔钱来支付美国大学的相关全部费用,而学生在中国旅游的费用则由有关部门支付的人民币和外汇券来支付。

这项举措可谓“一石二鸟”,既解决了没有美元的问题,也让美国学生知晓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首次中美MBA教育合作,便以双方互利共赢的方式拉开序幕。

1986年1月7日,《天津日报》登出一则消息,标题为“一批研究生成为不出国的留学生”,副标题为“商业部委托美国一所大学来津办班,开学典礼昨在商学院举行”。这则新闻还对办班情况进行了简介:“这个研究生班完全由美方负责提供教学计划,并陆续派各有关学科的专家、教授来华授课,学制为两年,两年内研究生将学完企业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毕业后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发给硕士学位文凭,学员是从商业部所属的八所商业高校及人民大学本科生中录取的。”

消息还写道:“按通常的惯例,向国外派出留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名额有限,而且耗用外汇较多。如今,把国外专家、教授请到国内来办研究生班,则是培养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的一种新尝试。昨天,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以及我国商业部、天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开学典礼。”

经过初次尝试之后,黄天中接下来在江西师范大学、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并入武汉理工大学)等校陆续开展类似合作,使这种“不出国的留学”迅速推广开来。这为当时人才奇缺的中国教育、企业和商业、交通界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毕业生中,很多现在还活跃在中国商界和教育界,成为领军式人物。

“讲台是我的最爱”

2016年9月,他策划和主讲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正式纳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至今,已有超过380所学校的24万多名学生选了这门2学分的课。

说到听课粉丝的增加,他展现出孩童般的快乐与满足。他在教育岗位上服务40多年,始终未改变的是对教学工作的信念。

为此,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特意写作“讲台是我的最爱”的章节。

台湾铭传大学校长李铨说,黄天中来铭传上课,幽默风趣,是最受欢迎的老师,选课学生人数太多,要开放本校大礼堂才容纳得下。

而在大陆,黄天中所教的学生中,很多高考分数并不理想,但黄天中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教育精力。他常以自己举例:“我高考失败,但不要看我一时,要看我一生。”

1994年,他正担任苗栗亲民工商专科学校校长。有一次,学校的三名学生打破实验室玻璃,搬走一台最新配置的电脑。面对三名学生的“恶行”,一些资深员工提出要坚决将他们开除,以正校风。作为校长,黄天中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三名学生申诉,讲自己的“盗窃动机”。原来,三名学生都是电脑迷,对电脑极端热爱,彼此打赌比赛,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把电脑从拆开到装回,但又没钱买电脑,冲动之下,三人想到拿学校的电脑“一展身手”,于是打破了实验室玻璃。

听完学生的申辩,黄天中陷入深深的思索。在学校会议上,他提出:“我们做教育的,真的知道学生的热情吗?我们是否方便地让学生用电脑?”他最后说,如果我们只知道学生“偷电脑”这个事件,那这并不是对学生真正的了解。

最后,三名学生得到了留校察看的处分,免予开除。三人也流下了泪水,诚恳地向老师认错。如今,这三名学生都成为电脑界精英,一名在世界500强集团任副总裁,另两名在美国加州硅谷当软件工程师。

“如果把三名学生赶出校门,那他们的人生可能就完全变样了。我们当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尊严和给予学生信任,现在看来,我们做对了。”黄天中说。

后来,黄天中开始潜心研究职业生涯教育,他希望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明确人生规划,少走弯路。

“方向比努力重要。当年如果我硬去学电机、去学数学,肯定没有成就,找到正确的方向需要规划。”说起“生涯规划”这门课,黄天中感触很深。在黄天中看来,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偏重于理论的讲授,与当代大学生日益丰富的“生涯发展”需求并没有很好地接轨。

为此,他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命模块、生存模块、生活模块和生涯模块。其中,体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大一为亲情社团体验,大二为非营利组织体验,大三为营利组织体验,大四为职业设计与应职体验。黄天中要求,学生每一天的体验活动都需要有翔实的记录,要配以现场照片佐证。学生的体验与学习作业形成档案存档,从而使学生在未就业前就已有相关职业经历。

在美国库克大学中国总校区厦门办事处,密密麻麻整齐地堆放着一些类似于档案的东西,这是10多年来,所有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体验式学习”课程的总结报告,光这些作业,就占了近60平方米的面积。

集美大学库克项目2017届毕业生潘晓婷说:“黄老师的生涯规划课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课程之一。他的课几乎没有什么背诵与记忆的内容,更多的是让人体验与感悟,这让我们懂得了更多工作的道理与常识。”

“要见证祖国高等教育的崛起”

站在厦门靠近环岛路的办公室窗前,黄天中指着对面的金门说:“当时在那里,我抬眼就能看见厦门。当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到对面的厦门工作,在这里拓展我的事业。”

生于江西、长于台湾、奔波于两岸,黄天中的人生中,有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1947年,6岁的黄天中和母亲一起,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台湾。此前,他一直和母亲住在江西外婆家。那一别,谁都没想到,再见竟要到36年后。

直到1983年,经过有关部门牵线,黄天中与外婆才在香港重逢。1985年,他又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受中国社科院邀请,在离开38年之后,回到了江西老家。

在那个年代,美籍华人的身份给了黄天中很多便利,他因此有机会比别人先行一步,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使者。

他曾在两岸领导人间传递信息,也曾在推动两岸学术交流上不辞劳苦。黄天中说:“我有一个朴素的认识。两岸好比是兄弟,上一辈之间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不能把对立传到下一辈,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后代,都要一家亲。”

虽然少小离家,但他的身体里,始终流淌着故土孕育的血液。

当他看到,曾经总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中国上课的外国教师,开始啧啧惊叹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时,他由衷激动;

当他看到,国外教育模式涌入中国,而国内的教育模式却难以输出时,他积极奔走;

当他忆起,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鄙视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教育,作为炎黄子孙,他义愤之余又感到无奈时,长叹不已……

“为祖国高等教育尽一份力”,这是他多年的梦想和实践。

2005年,他写下一首诗《请再给我20年》。

谈到被外国人看不起,他写道,那是“心智的疲惫,尊严的创伤”。

谈到未来,他慷慨激昂:“请再给我20年,让我来见证祖国高等教育的崛起,看到民族的复兴。”